顯示包含「內功」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內功」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3月17日星期一

第五章 內功之「內」:從武俠小說到現實

 太極拳被稱為內家拳,真正的內家功夫,必須懂得培養與運用內氣。没有內功,便稱不上真正的太極拳。

談到內功,多數人會聯想到武俠小說中的場景:武林高手靜坐著,忽然打通任督二脈,一躍而起。這些情節深植人心,使現代人對內功產生固定的想像,認為內氣在奇經八脈中運行會讓功夫更上一層樓。因此,許多人誤以為「內功」、「內氣」中的「內」字單純指人體內部,認定內功即是在丹田、經脈等部位進行鍛煉,使內氣沿特定軌跡運行。

然而,將「內功」的「內」單純解釋為「身體內部」,對於不熟悉內家拳的人來說,反而是一種誤導。功夫練上身時,追求的並非內氣在體內的運行,而是如何達到更鬆的效果,將內氣化合於更寛廣的空間,不斷超越現有的規限。若從空間概念來看,內功反而更偏向於煉在身體之外。

重新理解「內」的含義

在古漢字的語義系統中,往往一字多義。「內」字也不例外。根據《漢典》網站,「內」字有多達十種的解釋。以本人目前對功夫體驗,以下幾個語義更能準確地理解內功的真正含義。

1. 內指「隱密」與「無形」

「內」可以指不公開或隱藏的事物,例如「內情」、「內幕」,也可引申為看不見的,無形的事物。過去,內功一直是秘不外傳的武學,武者藉修煉看不見的,無形的氣,以究天人之際。傳承極為嚴格且隱密。若無名師點撥,學習者即便修煉十年,也難以得窺其中奧妙。

2. 內指「心」

在古籍中,「內」也與心相關。例如,《世說新語·讒險》中記載:「王平子形甚散朗,內實勁俠。」以及《資治通鑑》中的:「內懷猶豫之計。」這些語境中的「內」字,皆指內心。許多內家拳的經典歌訣亦借用了此概念,稱內功為「心意功」。如心意六合拳的「五字訣」中有云:「要學心意功,先從八法起」功夫,始於感覺,而成於感悟。故內家拳經中,一再強調「心」的角色,例如:「以心行氣」,「先在心,後在身」,「神舒體靜,刻刻在心」等。「心」主感受,惟有「心」,才能在感受中去悟。

3. 內指「正道」,或接近核心真理

「內」字亦可指正道,或與道更親、更近的關係。例如,《黃帝內經》與《莊子內篇》中的「內」,便代表更接近核心思想的內容。而得真傳者,有入室弟子之稱。從這層意義來看,內功便是更接近拳道核心的功夫。

4. 內指「融合」,內外相合

「內」的甲骨文字形,从冂入。「冂」表示蒙蓋,「入」表示進入之物 (氣能量)。本義:自外面進入裡面。就修練者本身而言,內功,即是透過內外氣交換,使氣化合於空間,以狀大自身能量的功夫。就技擊應用而言,內功,便是以無形之氣的能量支援招式,滲透對方,打擊對方的身後虛無之身。

超越文字,回歸實修

武學的傳承,從來不是依賴文字,而是透過口傳身授。拳經與秘訣,僅是前人達到特定境界後所留下的指引路標,真正的內功,必須透過親身實踐來體驗與印證。

當你自己功夫練上去,才發現前人早已曾「到此一遊」。透過前人標記,從而確定自己所行所練的是正路。然而,功夫不到家而在文字上考究,無異於試圖用眼睛來提升音樂造詣,終將流於紙上談兵。

如果我們無法透過自身的修煉,親身體驗並展現前人所描述的內功境界,那麼這些拳道論述最終只會隨嵗月流逝而變為雖流行但陌生的文字,最後成為人云亦云,想當然的空洞概念。

這,正是當今中華拳道傳承所面臨的最大危機。

2025年3月16日星期日

第四章:用意不用力

 練太極拳一般都聽過「用意不用力」。這是內家功夫基本原則。其中包括 「用意」,和 「不用力」兩方面。應用時,兩者同時呈現。對入門者而言, 「不用力」是 「用意」的基礎。

人自出生後,舉手投足,已習慣了一動意念,神經系統便指揮相關骨肉肢體動起來,自然會用力。不用力,哪有果效?多少太極大師,口說「用意不用力」,一上表演台,用意又用力。整套拳架,不用力,又怎能精彩地快慢有緻?

如何才是「不用力」?首先顛覆一般理解的是:「力」與果效無關。一般人在推手或表演時,一到想加強效果的節點時,往往是用多點力。生活中,「力」與果效無關的實例,是自動感應門。感應器或在門前頂,或在門前側,你向感應器大力揮手,或輕輕一掃,門都自動打開。在感應器前,你自然會放下為了加強效果 讓門開快些 就用多點力的習慣性。才來到「不用力」的入門點。在練拳時,想一想你對着感應門,你會越來越「不用力」。想想你的手足如莊子疱丁解牛寓言中的那把快刀,在空間中游走,比刀片劃過豆腐還輕鬆,何需用力?

此時,你才有可能發現,惟有「不用力」,才能領悟什麼是「意」。進而發現,越「不用力」,「意氣」、「內氣」越大。就如夜間駕駛,車內越暗淡,望車外越清晰。「不用力」,是與意氣的果效相關。此時,你才開始明白「用意不用力」。

2025年3月15日星期六

第三章 有無相生

 道家思想中,「有」、「無」相生[1],但兩者並非平等。而是貴「無」輕「有」,「有」是走向「無」的基礎。「有」是修行的起點,「無」是無止境的另一頭。道家功夫是從有形的動作,重復煅練,逐步體悟出做到越虛,越無,功夫就越大。煅練中,透過對「有」的減損,讓「無」的威力自然呈現。

 回到掌心感覺的練習:由籃球而氣球,再由氣球到肥皂泡…便是從「有」到「無」,逐步減損的過程。換言之,是由「有」,逐漸「隱」去的過程。當「有」隱去時,那看不見,但感知得到的「物」,才被神意掃描探測到。正如當太陽隱去時,才能現出滿天的星空。當筋骨之力隱去時,才能現出「氣」的場勢。此時,你才會明白太極拳論所提的「忽隱忽現」。這並非視覺上的效果,而是靜觀的感覺。能把這感覺表現到練拳的舉手投足間,你一定會享受煅練過程,這便是太極拳的靈魂。

 現在試試,面向牆一臂之距而立,由頭至足垂直輕鬆而站,讓心靜下來,胸口逐漸「隱」去時,你感覺到什麽?當「隱」去的面積擴大時,又感覺到什麽?


[1]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2025年3月14日星期五

第二章 氣之初體驗

 功夫始於感覺。有緣得遇明師者是有福的,透過和老師接手,聽勁,直接感知氣之為何物,捕捉到對氣的感覺。而在明師的訓練下,這感覺越來越敏銳,功夫隨而提升。

 但没有明師的機緣,如何去捕捉功夫的感覺呢?

 想一想你去郊遊燒烤,是如何燃起整個燒烤爐?首先要選個風不太大的環境,以最易燃的物料為火種,火種周圍放炭。每塊炭之間一定要留有空間,空氣流通是燃燒的條件。此時,一根小小的火柴,就足以燃起整個燒烤爐了。

 內氣是每個人與生俱來。每個人對內氣都有天生感應的能力,正如你觀看喜劇懂得哈哈大笑,而觀悲劇則會同悲。

 有中醫聖手將人按其天生對內氣敏感度由高至低而排列[1],分為:經絡極敏感型 (A),經絡敏感型 (B),經絡不敏感型 (C),經絡極不敏感型 (D四種。按以下測試區分:

 伸出左手,右手握成劍指,在離左手掌心約10公分的地方對著左手掌劃圈。

  • 一比劃就有感覺的,是A型。
  •  比劃一會兒才有感覺的,是B型。
  • 比劃一分鐘還没有感覺的,是C型。
  • 怎樣比劃都没有感覺的,是D型。[2]

 這種分類的用途,只在於令你對自己將會遇到的困難有所預期,僅此而已。決非用來決定誰能誰不能。A型及B型固然最容易見效。C型及D困難較大,但如有毅力堅持下去,最終也能捕促到感覺。況且每人感應敏感度也會因不同狀態而異,例如做完運動後,心情愉快時,應敏感度應有所提升。只要一息尚存,每人天生均有學習內功的能力,只是能力有強有弱而已。正如不同的燒烤爐也有不同的起火難度。

 說回燒烤爐,掌心是全身感應內氣較敏感的地方。這是火種。每人都有自己最不為外界打擾的時間、空間。這是環境。肌肉筋骨之間不可以緊張,要鬆開。這是炭的擺放。安頓好後,掌心以最舒服的方式抱球相對。可以站,可以坐,不用力,不緊張,讓心靜下來,精神提起,感受雙掌心如「藍芽配對」,自行互「聽」。

 此時,感覺掌心之間有一個籃球,心中感受一下,記住感覺。然後籃球慢慢漸變為氣球。轉變間,讓心捕捉雙掌感覺的變化,記住。然後氣球再慢慢漸化為大肥皂泡,要小心不要讓它爆破。此時,讓心再捕捉轉變中雙掌的感覺有何變化,記住。

 這過程對初學者不需要太長,3-5分鐘足矣。身邊隨時有書寫工具,每次完成後記下感受和疑問。

 如果你感受到有無形東西,填滿兩掌之間。雙掌空間膨脹有如磁力互相排斥,不要想怎樣去加強效果,也不要為了感受更強氣感,而做出擠壓的舉動。要任其自然,靜觀掌心之間的「無」。如果你感覺舒服,就讓這舒服由此掌心送給彼掌心。

 如果你能感受到雙掌間「無」中生有之「球」,你正在體會什麼是「鬆」。這「球」時小時大,雙掌只能被動地隨感覺開合。膨脹得越大,表示你「鬆」的狀態越好。把這感覺記住,這是你點燃的火種。火種雖小,卻是你修煉的第一桶金。火種雖小,燎原之火也因它而起。所謂: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3]

 內氣也如苔花一樣,在做「對」的狀態下,自然而然地「恰自來」。何謂「對」的狀態?就是你雙掌「鬆」的狀態。手掌感覺越「虚」,越「無」,「鬆」的狀態越佳,氣越大。由籃球到肥皂泡,正是循這方向、原則而轉變的。

 這是你對氣最初的體驗,你捕促到功夫「鬆」的感覺。這種感覺,不是心智上的知識,不是用文字編織而成的定義,而是體驗的結果。正如戀愛,必須要有位心儀的對象同時也喜歡你,你才有機會感受何謂兩情相悅。没有體驗,前人的武學典籍對你而言,字,認得,但都是死文字。

 有明師的指引,這體驗來得方便快捷。老師把鬆散內氣的狀態,直接表現給學生去感受。用師公汪仲明的說法:「把我的舒服送給對方」。學生必須透過親身經歷,去捕捉這「舒服的感受」,從而把握「鬆」這概念。

 能鬆,內氣才能舒散出來,融於空間。換言之,有內氣舒散出來的客觀效果,才足以稱為功夫的「鬆」。這客觀效果,亦是內功教與學過程中,師生交流,印證功夫的基礎和標準。這客觀效果,令你能看出有哪些「名師」是穿着皇帝的新衣。

没有明師的指引,透過抱球的體驗,你也有機會捕捉到功夫的感覺。當你能區分不同抱球感覺,就要學習忘記。當雙掌一抱,就「聽」出氣球的感覺,從此可以拋棄籃球。過了若干日子,當雙掌一聽,就「聽」出肥皂泡的感覺,可以略過氣球。再過了若干日子,可以忘記手掌。也即是感覺手掌没了,容許氣滲透出雙掌範圍。至此,第一桶金算有小成。

 而這第一桶金,經過修煉,會不斷壯大。以後無論站樁、盤拳,都要將這「鬆」的感覺,盡你所能「表現」出來,「複製」出來。首先複製在手、腕、肩,然後腳、腿、胯、背、胸、…  你動作自然會慢下來,日子有功,你可感受到手與手對話,腳與腳對話,手與腳對話,以氣對話。這是後話。

 從此,你踏上了一條不斷突破自己,無止境的攀登之旅。千里之行,就由這一桶金開始。


[1] 【問道中醫】,第274-277頁、第352-353頁。

[2] 【問道中醫】,第352-353頁。

[3] 袁枚《苔》

2024年1月4日星期四

第一章 起步點

如何步入武學的殿堂? 「Don’t think, feel.」  李小龍一句話,直接了當,人如其拳。功夫不是思考出來的,而是感受出來的。相信這是他經驗中,提煉出來的金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yKf9bhXMbU)

功夫,始於感覺,而成於感悟。故內家拳經中,一再強調「心」的角色,而非「腦」。「心」,是感受的主宰,而「腦」主思考。

美學家朱光潛說:「『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我的感官和心靈」。  然而,對剛要入門的功夫修煉者而言,感受是主動地,專注地,以心靈去捕捉感覺。

何謂捕捉?當你剛學習一種新語言,聆聽便是要專注地從一堆陌生的聲音中,捕捉有意義的組合,才能理解訊息。而一旦這語言能力接近母語程度,你就渾然不覺有「捕捉」的努力,自然自在地在意義的海洋中𣈱遊,像魚在湖海中,渾不知有水的存在一般。那時,才進入朱光潛所提的「感受是被動的」無為階段。

其實,哪一門的藝術不是在捕捉感覺?専業演員捕捉細膩情感,畫家捕捉變幻色調,音樂家捕捉天籟之音。詩人捕捉稍縱即逝的靈感……那麼,對內家功夫而言,要捕捉什麼感覺?曰:對內氣的感覺。這是入門的關鍵。

「老師,人要怎樣修煉,才能得拳道中的『氣』?」

「『氣』是與生俱來的。自從我們有生命的那一天,我們便都有『氣』。只是後來我們都習慣用力。而忘記了『氣』的存在。」

「那麼『氣』給人的具體感覺是怎樣的呢?」

「到這地步,語言就顯得無能為力了。來!我們接手。你自己聽聽,感受一下吧。好,現在我鬆開關節、鬆開肌肉、提起精神,『氣』就出來了。你感覺到了嗎?好,現在輪到你做給我『聽』。」

以上是老師教學的片段。拳道武學有知識的層面,也有經驗的層面。在傳承中,經驗的層面尤為關鍵而珍貴,可遇不可求。

內氣無形無象,老師在示範過程中,用內氣在你身上留下記憶,感覺。學生必須捕捉這感覺,記得這感覺,並在練習時盡己所能,把這感覺復製出來,演繹出來。這過程中,老師是個守護者。他要聽你演繹出來的感覺,是否捕捉得準。然後再示範一次、兩次、三次……由不穩定到穩定,由不肯定到肯定,直到你功夫上身。確保你不會閉門造車而自我感覺良好。

從學生的角度,這捕捉,是心靈的活動。功夫修煉者,要用盡自己知覺系統,去捕捉那感覺。心靈敏感度,決定了捕捉感覺的準確度,也決定了學習速度。對詩人而言,如何捕捉大雪紛飛的感覺?從「撒鹽空中差可擬」,到「莫若柳絮因風起」,就顯示了兩種藝術敏感度的高下。這是天分。功夫也如是。

功夫淺,只能感受到明顯的勁路勁束,正如淺灘上的浪花。功夫深者,能感知若有若無,飄渺莫測之氣的存在,那是汪洋中的暗流。這種感覺捕捉能力,稱為「聽」,道家「收視返聽」的「聽」:「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聽」,即是以散出的氣與外界空間交感,而對宇宙自然有所感悟。氣,便是神經系統的延伸。功夫所講的「聽勁」,便是以己之內氣「聽」彼內氣的動向。一切盡在「聽」的感受中。一旦懂內氣,自然明白古人的智慧,仿如對你說著悄悄話。

電影「生命因你動聽」(Mr. Holland's Opus) 有這一幕:單簧管學生苦練多時仍不得要領,心灰之下決定放棄。向老師告別時,Mr. Holland有以下對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L9k2pTFYrE)

“You know what we’ve been doing wrong?

We’ve been playing the notes on the page.

There's a lot more to music…than notes on a page.

Because playing music…is supposed to be fun.

It's about... heart.

It's about feelings and... moving people…and something beautiful and being alive, and It's not about notes on a page!

I could teach you notes on a page….I can't teach you that other stuff.”

接着邀請學生拿起樂器,精彩的對白出現了:

“ Let me ask you a question. 

What?

When you look in the mirror... what do you like best about yourself?

My hair.

Why?

Well, my father always says that it reminds him of a sunset.

Play the sunset.

Close your eyes. One, two, three, four...”

樂聲響起,這次學生終於捕捉到感覺,不再覺得是在練習,而是在享受,享受音樂。Mr. Holland引導她感受並領悟到 “that other stuff”。老師的修養決定了學生的起跑線,以及將來的高度。而世上多少功夫師傅就只懂教你拳架套路,又有多少人能為學生指出 “that other stuff” ?「真正重要的東西,是用肉眼看不見的。」 

January 4, 2024, Victoria 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