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星期六

第三章 有無相生

 道家思想中,「有」、「無」相生[1],但兩者並非平等。而是貴「無」輕「有」,「有」是走向「無」的基礎。「有」是修行的起點,「無」是無止境的另一頭。道家功夫是從有形的動作,重復煅練,逐步體悟出做到越虛,越無,功夫就越大。煅練中,透過對「有」的減損,讓「無」的威力自然呈現。

 回到掌心感覺的練習:由籃球而氣球,再由氣球到肥皂泡…便是從「有」到「無」,逐步減損的過程。換言之,是由「有」,逐漸「隱」去的過程。當「有」隱去時,那看不見,但感知得到的「物」,才被神意掃描探測到。正如當太陽隱去時,才能現出滿天的星空。當筋骨之力隱去時,才能現出「氣」的場勢。此時,你才會明白太極拳論所提的「忽隱忽現」。這並非視覺上的效果,而是靜觀的感覺。能把這感覺表現到練拳的舉手投足間,你一定會享受煅練過程,這便是太極拳的靈魂。

 現在試試,面向牆一臂之距而立,由頭至足垂直輕鬆而站,讓心靜下來,胸口逐漸「隱」去時,你感覺到什麽?當「隱」去的面積擴大時,又感覺到什麽?


[1]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