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星期一

第五章 內功之「內」:從武俠小說到現實

 太極拳被稱為內家拳,真正的內家功夫,必須懂得培養與運用內氣。没有內功,便稱不上真正的太極拳。

談到內功,多數人會聯想到武俠小說中的場景:武林高手靜坐著,忽然打通任督二脈,一躍而起。這些情節深植人心,使現代人對內功產生固定的想像,認為內氣在奇經八脈中運行會讓功夫更上一層樓。因此,許多人誤以為「內功」、「內氣」中的「內」字單純指人體內部,認定內功即是在丹田、經脈等部位進行鍛煉,使內氣沿特定軌跡運行。

然而,將「內功」的「內」單純解釋為「身體內部」,對於不熟悉內家拳的人來說,反而是一種誤導。功夫練上身時,追求的並非內氣在體內的運行,而是如何達到更鬆的效果,將內氣化合於更寛廣的空間,不斷超越現有的規限。若從空間概念來看,內功反而更偏向於煉在身體之外。

重新理解「內」的含義

在古漢字的語義系統中,往往一字多義。「內」字也不例外。根據《漢典》網站,「內」字有多達十種的解釋。以本人目前對功夫體驗,以下幾個語義更能準確地理解內功的真正含義。

1. 內指「隱密」與「無形」

「內」可以指不公開或隱藏的事物,例如「內情」、「內幕」,也可引申為看不見的,無形的事物。過去,內功一直是秘不外傳的武學,武者藉修煉看不見的,無形的氣,以究天人之際。傳承極為嚴格且隱密。若無名師點撥,學習者即便修煉十年,也難以得窺其中奧妙。

2. 內指「心」

在古籍中,「內」也與心相關。例如,《世說新語·讒險》中記載:「王平子形甚散朗,內實勁俠。」以及《資治通鑑》中的:「內懷猶豫之計。」這些語境中的「內」字,皆指內心。許多內家拳的經典歌訣亦借用了此概念,稱內功為「心意功」。如心意六合拳的「五字訣」中有云:「要學心意功,先從八法起」功夫,始於感覺,而成於感悟。故內家拳經中,一再強調「心」的角色,例如:「以心行氣」,「先在心,後在身」,「神舒體靜,刻刻在心」等。「心」主感受,惟有「心」,才能在感受中去悟。

3. 內指「正道」,或接近核心真理

「內」字亦可指正道,或與道更親、更近的關係。例如,《黃帝內經》與《莊子內篇》中的「內」,便代表更接近核心思想的內容。而得真傳者,有入室弟子之稱。從這層意義來看,內功便是更接近拳道核心的功夫。

4. 內指「融合」,內外相合

「內」的甲骨文字形,从冂入。「冂」表示蒙蓋,「入」表示進入之物 (氣能量)。本義:自外面進入裡面。就修練者本身而言,內功,即是透過內外氣交換,使氣化合於空間,以狀大自身能量的功夫。就技擊應用而言,內功,便是以無形之氣的能量支援招式,滲透對方,打擊對方的身後虛無之身。

超越文字,回歸實修

武學的傳承,從來不是依賴文字,而是透過口傳身授。拳經與秘訣,僅是前人達到特定境界後所留下的指引路標,真正的內功,必須透過親身實踐來體驗與印證。

當你自己功夫練上去,才發現前人早已曾「到此一遊」。透過前人標記,從而確定自己所行所練的是正路。然而,功夫不到家而在文字上考究,無異於試圖用眼睛來提升音樂造詣,終將流於紙上談兵。

如果我們無法透過自身的修煉,親身體驗並展現前人所描述的內功境界,那麼這些拳道論述最終只會隨嵗月流逝而變為雖流行但陌生的文字,最後成為人云亦云,想當然的空洞概念。

這,正是當今中華拳道傳承所面臨的最大危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