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一般都聽過「用意不用力」。這是內家功夫基本原則。其中包括 「用意」,和 「不用力」兩方面。應用時,兩者同時呈現。對入門者而言, 「不用力」是 「用意」的基礎。
人自出生後,舉手投足,已習慣了一動意念,神經系統便指揮相關骨肉肢體動起來,自然會用力。不用力,哪有果效?多少太極大師,口說「用意不用力」,一上表演台,用意又用力。整套拳架,不用力,又怎能精彩地快慢有緻?
如何才是「不用力」?首先顛覆一般理解的是:「力」與果效無關。一般人在推手或表演時,一到想加強效果的節點時,往往是用多點力。生活中,「力」與果效無關的實例,是自動感應門。感應器或在門前頂,或在門前側,你向感應器大力揮手,或輕輕一掃,門都自動打開。在感應器前,你自然會放下為了加強效果
讓門開快些 就用多點力的習慣性。才來到「不用力」的入門點。在練拳時,想一想你對着感應門,你會越來越「不用力」。想想你的手足如莊子疱丁解牛寓言中的那把快刀,在空間中游走,比刀片劃過豆腐還輕鬆,何需用力?
此時,你才有可能發現,惟有「不用力」,才能領悟什麼是「意」。進而發現,越「不用力」,「意氣」、「內氣」越大。就如夜間駕駛,車內越暗淡,望車外越清晰。「不用力」,是與意氣的果效相關。此時,你才開始明白「用意不用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