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始於感覺。有緣得遇明師者是有福的,透過和老師接手,聽勁,直接感知氣之為何物,捕捉到對氣的感覺。而在明師的訓練下,這感覺越來越敏銳,功夫隨而提升。
但没有明師的機緣,如何去捕捉功夫的感覺呢?
想一想你去郊遊燒烤,是如何燃起整個燒烤爐?首先要選個風不太大的環境,以最易燃的物料為火種,火種周圍放炭。每塊炭之間一定要留有空間,空氣流通是燃燒的條件。此時,一根小小的火柴,就足以燃起整個燒烤爐了。
內氣是每個人與生俱來。每個人對內氣都有天生感應的能力,正如你觀看喜劇懂得哈哈大笑,而觀悲劇則會同悲。
有中醫聖手將人按其天生對內氣敏感度由高至低而排列[1],分為:經絡極敏感型 (A型),經絡敏感型 (B型),經絡不敏感型 (C型),經絡極不敏感型 (D型) 四種。按以下測試區分:
伸出左手,右手握成劍指,在離左手掌心約10公分的地方對著左手掌劃圈。
- 一比劃就有感覺的,是A型。
- 比劃一會兒才有感覺的,是B型。
- 比劃一分鐘還没有感覺的,是C型。
- 怎樣比劃都没有感覺的,是D型。[2]
這種分類的用途,只在於令你對自己將會遇到的困難有所預期,僅此而已。決非用來決定誰能誰不能。A型及B型固然最容易見效。C型及D困難較大,但如有毅力堅持下去,最終也能捕促到感覺。況且每人感應敏感度也會因不同狀態而異,例如做完運動後,心情愉快時,應敏感度應有所提升。只要一息尚存,每人天生均有學習內功的能力,只是能力有強有弱而已。正如不同的燒烤爐也有不同的起火難度。
說回燒烤爐,掌心是全身感應內氣較敏感的地方。這是火種。每人都有自己最不為外界打擾的時間、空間。這是環境。肌肉筋骨之間不可以緊張,要鬆開。這是炭的擺放。安頓好後,掌心以最舒服的方式抱球相對。可以站,可以坐,不用力,不緊張,讓心靜下來,精神提起,感受雙掌心如「藍芽配對」,自行互「聽」。
此時,感覺掌心之間有一個籃球,心中感受一下,記住感覺。然後籃球慢慢漸變為氣球。轉變間,讓心捕捉雙掌感覺的變化,記住。然後氣球再慢慢漸化為大肥皂泡,要小心不要讓它爆破。此時,讓心再捕捉轉變中雙掌的感覺有何變化,記住。
這過程對初學者不需要太長,3-5分鐘足矣。身邊隨時有書寫工具,每次完成後記下感受和疑問。
如果你感受到有無形東西,填滿兩掌之間。雙掌空間膨脹有如磁力互相排斥,不要想怎樣去加強效果,也不要為了感受更強氣感,而做出擠壓的舉動。要任其自然,靜觀掌心之間的「無」。如果你感覺舒服,就讓這舒服由此掌心送給彼掌心。
如果你能感受到雙掌間「無」中生有之「球」,你正在體會什麼是「鬆」。這「球」時小時大,雙掌只能被動地隨感覺開合。膨脹得越大,表示你「鬆」的狀態越好。把這感覺記住,這是你點燃的火種。火種雖小,卻是你修煉的第一桶金。火種雖小,燎原之火也因它而起。所謂: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3]
內氣也如苔花一樣,在做「對」的狀態下,自然而然地「恰自來」。何謂「對」的狀態?就是你雙掌「鬆」的狀態。手掌感覺越「虚」,越「無」,「鬆」的狀態越佳,氣越大。由籃球到肥皂泡,正是循這方向、原則而轉變的。
這是你對氣最初的體驗,你捕促到功夫「鬆」的感覺。這種感覺,不是心智上的知識,不是用文字編織而成的定義,而是體驗的結果。正如戀愛,必須要有位心儀的對象同時也喜歡你,你才有機會感受何謂兩情相悅。没有體驗,前人的武學典籍對你而言,字,認得,但都是死文字。
有明師的指引,這體驗來得方便快捷。老師把鬆散內氣的狀態,直接表現給學生去感受。用師公汪仲明的說法:「把我的舒服送給對方」。學生必須透過親身經歷,去捕捉這「舒服的感受」,從而把握「鬆」這概念。
能鬆,內氣才能舒散出來,融於空間。換言之,有內氣舒散出來的客觀效果,才足以稱為功夫的「鬆」。這客觀效果,亦是內功教與學過程中,師生交流,印證功夫的基礎和標準。這客觀效果,令你能看出有哪些「名師」是穿着皇帝的新衣。
没有明師的指引,透過抱球的體驗,你也有機會捕捉到功夫的感覺。當你能區分不同抱球感覺,就要學習忘記。當雙掌一抱,就「聽」出氣球的感覺,從此可以拋棄籃球。過了若干日子,當雙掌一聽,就「聽」出肥皂泡的感覺,可以略過氣球。再過了若干日子,可以忘記手掌。也即是感覺手掌没了,容許氣滲透出雙掌範圍。至此,第一桶金算有小成。
而這第一桶金,經過修煉,會不斷壯大。以後無論站樁、盤拳,都要將這「鬆」的感覺,盡你所能「表現」出來,「複製」出來。首先複製在手、腕、肩,然後腳、腿、胯、背、胸、… 你動作自然會慢下來,日子有功,你可感受到手與手對話,腳與腳對話,手與腳對話,以氣對話。這是後話。
從此,你踏上了一條不斷突破自己,無止境的攀登之旅。千里之行,就由這一桶金開始。
[1] 【問道中醫】,第274-277頁、第352-353頁。
[2] 【問道中醫】,第352-353頁。
[3] 袁枚《苔》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