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這種經驗嗎?
有時候好像突然對拳理明白了很多,但一到練拳時,又好像一無所得似的。
有時候明明拼命要做「鬆」,身體卻越來越緊。想解開,身體卻像被鎖住,僵在那裡。
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練的速度與身體鬆的程度不配合。身體有多鬆,練拳才可以有多慢。而不是越慢越好。
西方有句俗語說,魔鬼就在細節中。上述的情形,也可能反映了,有一些細節,你忽略了。而那些細節,往往是我們以為很簡單的東西。
陳靖先生曾經撰文,列出了一般人中了「差不多」先生的流毒,經常不以為意的項目。例如,三盤之中,有部分緊了。在要求鬆背時,却作成鬆胸。在要求鬆腰時,却作成鬆腹。沉肩墜肘,往往肘不墜,却用肘尖去頂等等。(詳見本博客「中華拳道學的探究」一文)
又提出,「要使拳架靈活,凡一舉動,九節必定是要活動。一舉手投足並非手動腳動;而是諸關節都動,也就是動諸關節。」如有關節未能配合,就會產生「動中之滯」(詳見本博客「心意六合八法拳的鍛鍊和修養」一文)
在拳道修煉中,「懂了」並不代表「會了」。中間還有一個煉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最難對付的,就是自己以為微不足道的習慣。這些習慣,往往是最頑固的跘腳石。明明老師一再提醒,卻總是錯了又錯。有的甚至是你的盲點,老師提醒後,仍不知道錯在那裡。
老師監察糾正的角色就顯得不可或缺。
在訓練過程中,老師就坐在五六尺以外觀察。他有一種至今令我稱奇的本事,就是當我練拳時,他能憑觀察,細微指出我身體內外有哪部位不鬆。我曾問他怎麼能有如此敏銳的觀察力,他淡淡地說,那是一種感受。
對老師而言,這種觀察、糾正的過程,是教學中最辛苦的步驟。因為練這種把內氣鬆出來的太極拳,比普及的拳架要慢四五倍,且要做到慢而不僵,而老師的專注力,始終貫注於學生一個又一個緩慢的動作上,隨時指出學生僵硬的身體部位。「這是很傷神的」。
所以,這種需要手把手教出來的太極拳,是不可能「大量生產」的。老師每批只能教二、三個學生。超出五人以上的教學,而聲稱能教出內功者,你有理由抱懷疑的態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