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禮記‧學記第十八
禮記‧學記第十八
電影【功夫】講的雖然是虛擬的武俠世界,但有一點卻很寫實。武學大師不是在大學殿堂裏,而是在尋常市井中。他們全是限量版的人物。沒一個就少一個。因為產生他們的獨特人文歷史環境及技藝傳承條件已不復存在 (參看《逝去的武林 : 一代形意拳大師口述歷史》)。
很多傳統藝術,已經有一套制度化的傳承安排。也有一套成熟的,制度化的學習階梯。例如,傳統音樂、舞蹈、繪畫等等,每一級都有淸晰的課程內容和技術要求。更有公開而具公信的考核制度。一個有志求學的人,他的學藝之路是淸晰的,連貫的。
然而,中華武學,特別是拳道高等學,仍没有制度化的學習階梯。例如,普及的太極拳,是不包括內功勁法的。大多只粗略分為初級班、進階班。如要追求太極拳高級技藝,像內功方面的功夫,就要等緣份。換言之,一個有志追求拳道的人,他的求藝之路是斷層的,模糊的。
拳道高等學,是用「勁」的功夫。這精緻技藝的傳承制度,必須從現在傳統的師徒傳授,向學院制轉型。正如我們一提起學音樂或美術,就會想起一些著名的學府。盼望有一天,我們一提起學習內功勁法,也會想起一些著名的學府。那裡有各派令人心儀的大師級導師。只要有能力,就可以申請報讀,無需空等緣份。
可惜,傳承制度向學院制轉型的條件,至今仍未成熟。因為目前並没有一套公開而具公信的內功考核制度。國內現有的武術段位考核制度,並沒有內功勁法的考核標準。只着重形勢,在動作招式的難易和標準上分高下。在內功勁法方面,主事當局自己交了白卷。
我認識有兩師徒一起報考武術段位試。論內功的修為,如果他們一個是中學程度,另一個則是大學教授。考試結果,兩人的成績竟是一樣,得同一個中上的段位。我是中等身高。如果我和籃球明星姚明一起照鏡子,反映出來是我倆一樣高。我不會因此沾沾自喜,姚明更不會因此而自卑。
没有可信的考核制度,對外行人而言,真假難分。假作真時真亦假。用人就沒有制度化的標準。
一套考核制度,能反映出主事者的拳學視野。主事者本身不一定要懂內功,只要知道辨識內功真偽的標準,就能任用能者為其效勞。
如何辨識內功真偽?明顯的準則有二:其一是鬆的原則。內勁要在鬆的狀態下才能釋放出來。人體一緊,內勁就消失得無影無踪。其二是支點。內勁不是機械動能,運用時不需支點,甚至要刻意避開支點,取得更強的攻擊效果。
在這真假難分的世代,另一個分出高下的原始方法,就是不看文憑、不看名氣、不看師承,讓功夫直接說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