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第五章:「鬆」的內涵

「要鬆,要鬆,要鬆凈。要全身鬆開。」
「不鬆,不鬆,不鬆就是挨打的架子。」
-- 楊澄甫


學生從老師手把手的教授中,對拳學的一些重要概念取得第一身的具體體會。例如感受何為「內氣」,何為「鬆」。這種體會,就成為平時盤拳時腳前的燈,路上的光。

入門的首要目標,就是透過拳架盤練,將與生俱來的內氣培養壯大。具體的要求,是在拳架盤練過程的每一刻,盡最大的努力,把「鬆」做好。所謂「一分鬆,一分功」。

但鬆的內涵是什麼?

吳圖南先生曾為鬆立下定義:「鬆者,蓬鬆也;寛而不緊也;輕鬆也;放開也;輕鬆暢快也;不堅凝也。含有小孔以容其他物質之特性也」。

陳靖先生在《拳道中等學 : 太極拳鍊與悟》一書中,總結了前人在「鬆」這課題方面的見解。具體內容包括骨骼鬆、肌肉鬆、臟腑鬆、氣鬆和精神鬆的「五鬆談」,以及「先梢後根」的法則。也就是「先手腕,腳脖鬆開,靈活自如。再繼續鍛鍊膝和肘的放鬆。而後至肩、胯等等的放鬆」。

在我的體會中,鬆的內涵起碼有三層意義,缺一不可。

鬆的第一層意義是「不用力」。當你用力緊握雙拳,突然不用力,你就會得到鬆的感覺。現實中,「零用力」是不可能的。但在盤拳時候,就是要向「零用力」的方向努力。因為一用力就會「緊」,身體哪個部位緊了,勁就在那個地方斷。因為緊張的肌肉就像淤塞的水管阻礙水的流通。用力越多,肌肉就越緊張,產生的內勁就越少。

鬆的第二層意義是鬆綁。緊張的身體,把內氣捆綁在細胞裏面。只有鬆開身體,內氣才會釋放出來。四肢百骸,有膨脹擴張的感覺。

練拳時,人體下盤支撐着身體重量,很難「不用力」。第一、二層鬆的意義似乎不大可能在下盤體現。而且,「不用力」並不一定就是拳道所要的那種「鬆」。當你勞累了一天,回家攤坐在沙發椅上,感到非常放鬆。這種鬆是鬆懈,在拳道上,是另一種形式的「緊」。是不能令氣機啟動、內氣鼓盪的消極的「鬆」。

積極的「鬆」,也就是鬆的第三層意義--提起精神,令意氣放大。精神要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內氣的運用是採用開合的方式。開與合都是意氣放大。開是意氣鬆放的開,開向空闊。合是意氣回攏的合,合回深淵。因此,開也不盡為開,合也不盡為合。(參見本博客陳靖先生的「心意六合八法拳的鍛鍊和修養」一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