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0日星期一

简评《陈靖:形意拳说道》的演讲



简评《陈靖:形意拳说道》的演讲
布秉全

首先,我要感谢陈靖先生有“让我对他的演讲提出评论与批评”的雅量。327日晚,陈靖先生发来微信,让我看一下他在香港武术联会上作的演讲,并直言让我评论、指正。当时,未能打开手机上的网页。因急于分享他的成果,次日,我便打开电脑在“百度” 上捜索《陈靖:形意拳说道》,找到了他演讲的视频。他演讲的广东话有点听不懂,但字幕淸楚。对于他的演讲,本不想作任何评论。但他三次来电话,每次都希望我能评论一下。他的真诚让我感动,多年来,我们因武而结缘的交流,非常坦诚且无功利色彩。对于信任我的人,我是不能无动于的。那就凭感觉,针对演讲的有关內容,把我自己所写过的形意拳文稿,与演讲联系起来,谈谈粗浅的看法。当然,人各有见,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认识,但愿能作为陈靖先生《演讲》的参考与补充。有言重之处,敬请谅解。

陈靖先生的演讲视频,说明他对拳道的修练与体悟有一定的深度。总的看,前半部分,感觉不夠理想。对形意拳的历史展开不夠,有点简略,且有 “硬伤”; 讲形意拳的“步法与桩步”, 如能和其它拳种的步法对比讲解, 我认为会更好一点。后半部分,进入主题,讲的细致入微,对形意拳神意气劲的內涵理解有深度 并有让拳友体验的环节,很好。特别是他对拳“虚空与实体化合”(虚空说) 的理解与体悟,符合形意拳传统的静心思维与肢体变化之妙相融合的拳法特点,体现出了一种“阴性”的抽象美学观念。不仅构成了形意拳的一种独特的神韵趣味,探幽发微的审美意境,而且,也寄托了习武人的一种内在而含蓄的感情色彩。我以为,这种传统的练法,追求的是一种神情意趣和修炼自我的意境之美,符合形意拳先辈布学宽先生的“柔化拳学思想,是倡导的一种武术文化价值。

下面针对《演讲》的有关內容比较详细地谈谈我的一些浮浅认识与理解:

一 、关于题目“步法与桩步” 实际上你是用形意拳的“桩与步作为体裁讲拳道

道”是自然的总规律,是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法则,中国古典哲学把它名之为“道”。 武人把“道”视为拳艺的最高境界,不仅指会练多少拳套,能打多少个人。而是认为,“道”是武术最根本的本质特征,练拳悟道可提高拳技的层次。而谈拳论道,不能不谈气,不能不说劲。习武人由于大多是“气本体论”者,所以,练拳也练气。主要目的是找劲、练劲。劲是一种奇妙的能量,充满着无穷而诱人的魅力。在习武人的圈子里,常常可以听到或看到这样一些现象:看似很不起眼的拳师,搭手切磋时,却能触手惊弹,将对方抛出丈外,跌出而不受伤;某人遭某拳师一击,感到一种巨大的穿透力,内脏俱痛;有的拳师,体格瘦小,看似文弱书生,却能将腰粗体重的大汉打倒在地,出手狠时,可将对方打的“愣神”,失魂落魄;有的在推手时,可体会到想进进不去,想走走不掉,无所适从的感觉。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去求证本质,除技法外,完全是功夫,是拳劲所为。陈靖先生让拳友试劲的体验,就是一个內劲实作的例子。

关于桩步,是陈靖先生的体悟而自创的一个叫法,并非形意拳传统的东西。其实,我认为,桩就是桩,步就是步。桩是不动的,步是移动的。桩是修內的,步是显外的。所以,我议,单列讲解“桩功”与“步法”为好。但看到演讲的后半部分,更多地讲的是桩,而不是步,即使演示体会,讲的也是气的作用,是内功的作用。开始我也不太理解怎么叫“桩步”?后来交流得知, 在四川某地民间就有桩步的叫法。 他把民间的叫法与自己的体悟联系,引进到拳术中来,可以看出, 他把内运的桩与外动的步结合起来了,桩步成为內外一致的功架。因此,他讲的桩步,我认为也是符合“道”的特点的。

在形意拳的步法中,虽然其它拳种的步法弓步、马步、歇步等也有体现,但其主要步法特点是三体式步型及行功时的塾步、三体式跟步,转身时的倒挿步等等。这是形意拳之乡太谷县的主要步法特点。练形意拳者也是应该知道的。由技升华为艺,由艺近乎于道,让我们的所练拳术尽量合于宙宇大道,才是我们习武人所追求的。

早在民国初年,先父布学宽先生的拳艺达到了一种深层次的境界,从而提出了“柔化练法、柔化打法”的拳学思想,要求弟子们在练形意拳时,要讲究中和、自然、舒适,化刚为柔,由柔更刚,看似柔,内蕴刚,旣起到健身作用,又不失技击內涵。在交手时,则要在既不伤身,又不伤感情的原则下,以仁爱友谊精神去切磋拳技,讲究手法的变化,点到为止的思想。从而,跳出了普通习武人“实用主义”打法的形意拳传统技击理念,体现了他追求人文道德的思想境界。他常说:“武林中人要讲义气,守正气,要修心养性,有武德。功夫再好,武德不好也不行。做人要堂堂正正,练武要踏踏实实”。 认为习武人的道”是拳法艺术的精神层面,含有三层意思,一是品格道德,二是学问修养,三是拳艺的神采气韵。有了松静,有了柔化,就有了内涵,有了文化品味。所以,他十分强调,“武人要文养,要修心养性,练养並重,要强身壮体,不可逞凶霸道,成天打打杀杀”。

在他的精神观念中,一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尚柔”意识,在他的思想性格中,一直培养的是一种善良坚韧的柔性品格。他倡导的“柔化”是什么?柔是流畅的气,是内与外高度协调之后的暗劲,是老子柔弱、处下思想的体现。化是为我所用,首先是消化,正确理解学习前人的东西;其次是融化,把传统的精华吸收到自己身上;第三是化合,修练自我,练成自己的东西后,要有变化与创新。柔化是一种圆文化理论,是修养的功夫,实际上是要习武人通过练武,修养品德,陶冶性情,养吾浩然之气。以上所谈,可否作为对“说道”的一点补充?

二、关于形意拳的历史源流,谈的有点简单。

形意拳的历史源流,由于历代文献史料记载极少,创始之说更是难见一字。所以,我们只能根据流传的拳谱、碑文及形意拳前辈的口传等资料,来进行源流梳理。近年来,以自己粗浅的水平,慎重求证,对形意拳早期沿革之历史,溯本而求源,大体上归纳为“意拳”、“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四个发展阶段。考其拳源,均始于民族英雄岳飞。我认为,岳飞是形意拳的鼻祖。形意拳不仅有岳氏意拳之基因——岳氏双推手,而且,有岳飞重视“心意”的思想基础和拳法理论《岳武穆九要论》,而形意拳前辈们代代相传的传承谱系,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根深蒂固的珍贵记忆。岳飞作为形意拳门历代崇敬的始祖偶像,学习楷模,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可以站住脚的。所以,我们至今仍尊重传统,视岳氏双推手为雏形,仍尊岳飞为鼻祖。

形意拳是中华武术的主要拳种,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它虽与心意拳一脉相承,但己形成一个厐大的独立拳种体系。两拳不可混为一谈。形意拳于咸丰年间,由河北深州人李洛能(世称老农)始创首传山西省太谷县。富甲一方的太谷县成为形意拳的发源地。其时李洛能受聘于太谷县城富绅孟綍如家,为其保镖护院。咸丰六年(1856年),李洛能正式开门收徒,开始传授形意拳术,车毅斋为开门大弟子。之后河北郭云深、刘奇兰、宋世荣……等人均得列门墙。不数年,形意拳独树一帜,广为发展。李洛能继承心意拳,创立形意拳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清末民初,形意拳发展到鼎盛时期,在被誉为“小北京”,“金太谷”的太谷县,镖行业也应运而生。以车派形意拳为例,形意拳初期可以明显地看出技击性强的特点。一些功深艺精的形意拳师,纷纷被太谷县家业盈实的巨富所聘用。例如,太谷城内“吉安堂”武柏年家聘用车毅斋及其弟子李复贞。北洸村“三多堂”曹家聘用车毅斋弟子吕学隆及其传人,后又聘布学宽弟子张永义等。上庄村“世隆堂”王希兰家,聘用车毅斋弟子王凤翙及其弟子,祁县“在中堂”乔家,先后聘用李复贞、车毅斋为家庭武术教师,培养子孙乔映霞、乔映庚习武练功、学习形意拳。车派形意拳的拳师们,为了保住饭碗,要凭一身真功夫吃饭。他们必须在技击散打上下大功夫,否则,无法保护主家的财产及生命安全。这些巨商富豪供养拳师象专业队一样,每天要进行技击技法的研究与训练,培养实战能力。这一时期,练拳就是为了“打”,为了应付真正的实战。形意拳的实用性,体现出了拳术的本质技击特点。车派形意拳也因朴实无华,技击性强,而名于当世。太谷经济的繁荣,镖行业的发达,对形意拳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这里,我要特别纠正一下,车毅斋的工作不是在河北。车毅斋一直在太谷,为武柏年家的车夫。

隨着社会的发展,民国年间,形意拳的传承发展开始进入学校,得到广泛的传播普及,民间武术社团纷纷成立,形意拳大面积走向社会,形意拳的技击功能逐渐淡化,强身壮体,表演比赛成为发展的主流。形意拳普及与提高的同时,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不少拳学名家纷纷著书立说,颇有影响。特别是河北著名拳师的著作,如刘文华、李存义、姜云樵、孙福全……等等,对形意拳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形意拳门也不断湧现出众多的名家巨手,形意拳成为中国四大名拳之一。河北形意拳及著名拳师名声远播,影响广泛,习武者大多知道,我不想再啰嗦。        

借此机会,我简单介绍一下太谷车毅斋传人。形意拳的传徒授艺门规甚严,车毅斋宗师一生仅收弟子十七人,成名弟子有:李复贞、王凤翙、吕学隆、李发春、樊永庆、布学宽、刘俭等。其中尤以李复贞、布学宽影响最大。李复贞(18551930)太谷人称长有师傅,精刁打善腿攻,远近名家巨手来访,无不叹服,人称“常胜将军”。布学宽(18761971)专职国术教员,太谷人称布先生,生前为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德高望重,造诣极深,广传徒众,人才辈出。他继承先师事业,以形意为本,吸收八卦、太极、鸳鸯脚等拳术之长,形成了别具风格特点的车派布式形意拳,声誉著于海内外,年高96岁。布门形意拳现己传至第七代……。

形意拳的历史源流是个大课题,这也仅是我的个人浅见。正如陈靖先生所言:“凡拳种源流普遍的认识均流行美化,故事化。常将野史传说当正史”。 但我认为,形意拳旣然正史没有文献记载,那我们只好拿“野史”研究,实亊求是,尽量接近“正史” 吧。这里我想強调的是,历史应归历史,故事应归故事。写史力求真实,不可将故事写为历史,当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希望历史的研究与编写者,千万不要把“胡编滥造的故事,重复千遍。百年之后就是历史”当作写史的指导思想。你说对吗?

以上看法,对习武者的研究可否算一个参考资料呢?如对拳史有兴趣,我们另行交流探讨。

三、形意拳桩功 :三体式。

李洛能所传三体式,过去也称三才式,取天、地、人三才之象和天地阴阳交合而化生万物之理,以达天人合一之境。其内涵要点有三:一是站三体式,亦即三才桩,人体以桩的形势站于天地之间,首先要有学习天,学习地的思想意识,古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就是说我们要学习天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学习地的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就是把自己融入自然,自己的所做所为要符合“道” 的大宇宙思想,要通过练功修炼心灵的高尚与纯洁,步入大“道”。二是要调整身体(上中下三体)架构,入静放松,坚持练松。松是基础,松无止境。以意导松,松至极柔,以整合人体后天疏散之力。从而,使身体与时空化合,身心舒服,达到身体协调的通灵之态,此乃顺其自然修本能是也。三是三体式出势体现阴阳概念与实战拳法之基本特点,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论。三体式的创立可以说是拳法艺术上的一大进步。

三体式站立不动为桩,行功走架为步,是形意拳的代表性功法。形意拳传统的静功还有浑元桩、虎形桩、托天桩……等等练法。另有动功丹田功,如竖丹田、搂丹田、按丹田、奔丹田、推丹田、升丹田、抱丹田(含闸与开)等。辅助功法还有洗髓经,易筋经、八段锦,吐纳六字决、内功四经等。以上这些功法,均是太谷地区流传的功法。

四、形意拳之意拳:五行拳。

五行拳形式虽然简单,但它同时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对于哲学智慧的理解与应用。五行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总纲,循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物质的生克制化规律,创编出劈、崩、钻、炮、横五种拳法。五行拳是形意拳的母拳,是基本拳法,并根据医理,把人体内五脏(肺、肝、肾、心、脾)以及外五官(鼻、眼、舌、耳、人中)与五行拳相匹配,形成了一套形意拳独特的健身理论和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平衡思想,在练法上讲究“和”。只要坚持修炼,日久天长,自会阴阳平衡,达到养肺、舒肝、助肾、强心、利脾的健身功效。

五行拳具有攻防技击的实用性,在打法上讲究“变”。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行拳的多种单把练法,而且,创编出许多模拟实战的对练套路以及变化莫测的技击技术。五行拳由于简单好学,容易入手,练的自然了,生巧了,其实用性自然也会带来及时的回报。但是,练必须要懂基本用法,讲究招式与劲力的变化,而招式的支撑则需內功,要打还必须进行实战训练。

练五行拳要进入意境,玩味“三劲”。我们练拳,追求的是一种乐道精神,是去体会一种快乐的意境,一种愉悦的享受,一种文化与人生的价值。因此,我们要有一种玩的意识。玩是人类的天性。只有以玩的心态去练拳,才能练的轻松、练的专注、练的愉快,才能调动起兴奋的神经,进状态、入意境。对于五行拳的“明劲、暗劲、化劲”三种练法,只有玩味,才能收到良好的修练精、气、神的效果。五行拳虽然形式简单,枯燥无味,但却好学难精,健身效果良好。只有静心去体悟意趣、理趣、野趣,才能有兴趣,不枯燥,见实效。

五、形意拳之形拳:十二形。

十二形拳是形意拳的主要内容,是形意拳名称的缘由之一。采动物之灵性与技能特长,创编了十二形拳,即龙、虎、猴、马、蛇、鸡、鹰、熊、, 鼍、鹞、燕等十二种动物的象形取意练法,形成了形意拳运动的主要套路与基本拳法。不仅蕴含了丰富的中国古哲学思想,而且具有浓郁的象形会意的仿生学思想。可以说,十二形拳是一种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等动物技能特长,象其形、取其意,内外兼修,形意合一的象形拳。

我们习练十二形拳,不仅要表现十二种动物的特点与技能,而且,要会意这些动物的天性之学。它不是单纯的仿效动物的外表形象动作,而是要有一种用心感悟内在的思维意象。我们练十二形拳,虽然是模仿动物的技能特长,来弥补人的短处,为人所用,但决不是象形取形。例如,我们练习猴形,决不是要学习猴子抓耳挠腮,在地上滚爬的形象动作,而是要体悟与撷取猴子的那种动作轻灵快捷的灵性之长与搏击之技。重要的是会意,学习动物的自然本能、天性。

象形由外表现,会意主在内心。练十二形不必对每个动物形象的动作,都特别强调技击之法。其实,好多象形的动作,就这些动物本身而言,根本就没有什么实际的攻击意义与防守作用。而且,有的动物就是人的想象虚构。所以,练十二形拳我更强调要练好手眼身法步。然后,去会意与揣摩,去联想与假借。这也就是说,要把派生出来的实际可行的而且能用的东西,下功夫练到自己身上。所以我们练十二形拳,要取其寓意,不仿其表。当然,也可由内运外动的活泼动态,逐渐转向桩功的静态定势,进入一种心静、意专,形松,气通,息息归根的修为状态。这也是我们学习自然的一种方法与启示。

总之,我们练习十二形拳,仿效动物形象的目的意义,就是要仿其形,效其技,练其功,悟其真意,通其造化,以除疾病,提高拳技,全面增强身体素质的运动能力。这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要知道,武功的修练,不仅需要苦练,更需要思想、智慧,需要体悟。练拳追求的是一个过程,一种状态。十二形拳的修练,告诉我们:动物的一招一式,开合束展,闪展腾挪,是完全可以模仿的。但动物的那种天性,那种意境、神韵、那种融于自然的精微,却是要我们去意会,用心去感悟的。当我们静下心来,在不断地练与悟的过程中,穷其真意,日积月累地体味人间真道时,不仅大大提升了对生命的感悟能力,而且,会让我们充满希望和乐趣,享受这一过程的幸福与快乐。在我们学习动物的自然本能与天性,下功夫练功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学习动物顺其自然的养生思想。

六、关于拳界同仁现场提出的两个问题。

一是“五行拳真的有对应五脏的健身效果吗?”关于这一问题,至今未见有科学的证据,但并不能说明它的锻练,对五脏没有作用。五行拳简朴的单动作重复,左右阴阳平衡的健身效果,应该是勿允置疑的。至于五行拳是否对应练五脏,虽还不能科学证明,但也不能否定。我认为,练五行拳整体的健身效果还是很好的,因为它讲究阴阳平衡。所以,这个问题,它还不是“破除迷信”的问题。
二是“有些拳书提到不需要套路的问题。我认为,套路是中华武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没有套路就不是完整的中华武术。套路是中华武术的一种独特的运动形式。它以技击用法为载体,既便于记忆、传授和训练,也体现多元的价值功能。我认为,一个优秀拳种的好东西,从套路里应该能解读出来,所以,千万不要忽略了套路的价值。练套路主要是修练自我,不存在“对手”, 如果说有对手,对手就是自己。快快乐乐练自己是我们练套路的目的。当然,形意拳虽然具有技击性强的特点,在套路中也含有许多的技法,但练套路却不具有直接的攻防作用,千万不要误认为会练套路,就能技击散打。所以,我们练拳练套路,还必须明拳理,懂劲道,解招法,品文化,在一种极其自然的状态下,去感悟一招一式的变化所折射出来的内涵。当今社会,对于大多数侧重于健身演艺,修心养性的爱好者来说,练套路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我们把练拳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本着得法、适量、坚持的原则去玩味,去体悟,你将从练套路中享受到多种好处,受益终生。只強调技击,而否定套路的看法是片面的。

在形意拳套路中,也还有一种模拟实战的对练套路,值得学练。它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战,但却是通向实战的一种基础性训练手段。它使你增强打的意识,提高练拳的兴趣,培养你懂打、能打的能力。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拳术技艺,玩玩而已,练拳练打更要注意练养。只要坚持以动练身,以静养心,以和存神的习武修练原则,你就会快乐有劲练功夫。你的人生,才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祝形意拳爱好者们快乐练功,健康长寿。

我希望凡是对拳道修练有造诣的名老拳师都能把自已的功夫展示给后辈,传承下去。正如陈靖先生所言:“如果我们不能把前人探索过的境界,用自己的功夫显示给后辈,那么,前人对拳道的论述,便会隨着岁月的流逝而变为虽流行但陌生的文字。”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播传承朴实而健康的传统武术。

以上看法,仅供参考。妥否?敬请指正。
             民间业余习武人  布秉全
201543日撰稿于山西太谷县尚贤居

沒有留言: